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近些年,小米在印度可谓是风生水起,不知不觉间,已经占据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市场,取代了苹果、三星,成为印度头号电子科技厂商。
然而,在小米大获成功之际,却引来了印度官方的觊觎。
6月9日,印度当局公开对小米发难,打着《外汇管理法》的旗号,扣押小米共550多亿卢比的资产,折合人民币高达48亿元。
一时间,小米在印发展严重受挫。
不过,还没等印度细细品味这场“胜利”,雷军已悄然发起了反击,他的一个动作,令莫迪措手不及,印度正在为自己的贪婪付出沉重的代价。
那么,雷军到底采取了什么措施?小米又为何被印度政府针对?面对如此困境,小米又该何去何从?
进入印度市场,取得空前成就
早在2014年,雷军便盯上了印度广阔的市场,当时,小米在国内已经初步站稳脚跟。
凭借着出色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小米在智能机普及的时代,将诺基亚、黑莓等传统手机厂商甩在身后,一度与苹果、三星和华为分庭抗礼。
只是,国内的手机市场实在是卷得厉害,性价比路线也就意味着利润不会太高,因此,开辟海外市场、扩大公司规模乃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印度市场正被三星霸占。
雷军敏锐地注意到,一家印度本土厂商,仅用一个季度的时间,便抢占了三星近40%的份额,而这家厂商的手机,几乎全部由中国深圳的代工厂生产。
显然,印度的手机市场还处于“原始”状态,雷军毫不犹豫,迅速完成准备工作后,于当年年底前,便正式进军这片蓝海。
物美价廉的产品、饥饿营销的手段,小米手机在印度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开门红。
一时间,三星的份额进一步下降,印度本土的山寨厂商更是遭到重创,小米手机在市面上一枝独秀。
小米在印度的成功,引来了其他厂商的不满,包括爱立信在内的电信巨头,甚至将小米告上法庭,试图打击这个来自中国的强劲对手。
然而,小米的纳税额实在太多,就连印度总理莫迪也无法忽视这点,因此,针对小米的诉讼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
2017年,莫迪更是主动邀请雷军参加晚宴,谈话间,莫迪表示,希望“尽一切努力”,为小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小米“融入印度制造业”。
宴会完毕后,莫迪还拉上雷军,拍了一张合照。
雷军是何等聪明人,自然听出了莫迪的弦外之音,于是,他当场承诺,将在印度建厂,为印度创造数万人的就业岗位。
接下来的近十年里,小米在印度稳扎稳打,接连建了7座大型工厂,为超过6万名印度人提供就业,可以说,雷军已经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当初的诺言。
然而,在莫迪眼中,小米不过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养肥了就可以杀。
早在2022年4月30日,印度金融犯罪打击机构便表示,小米在对外汇出外币过程中涉嫌违法,冻结了小米银行账户中的部分资产。
经过小米法律部门的努力,这部分资产在两个月后顺利解冻,小米自以为已度过难关,但谁也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今年6月9日,印度执法局发布正式通知,扣押小米超48亿人民币的资产,根据印度官方的表态,这48亿应该会被全部没收。
不仅如此,印度政府还强硬地提出,小米如果希望继续留在印度,必须将首席执行官等高管岗位全部换成印度人,中国籍管理人员的权限必须大幅降低。
这一系列举措都意味着,小米在印度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事实上,小米虽然在印度发展得很快,但薄利多销的模式很难提供足额利润。
根据财报显示,在经营状况最好的2019年,小米在印度市场收获的利润,也仅为5亿元人民币。
一次性罚没48亿元,已经超过了小米这些年来盈利的综合,几乎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消息传回国内后,大家无不义愤填膺,有人猜测,印度此举,是针对中国企业有组织、有预谋的一次打压。
不过,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企业几乎也都在印度吃过苦头。
印度“外企坟场”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2007年,英国沃达集团因一起并购案被印度政府起诉,被罚款68亿美元,后来沃达花了15年时间与印度打官司。
虽然胜诉,但印度官方却不愿退还罚款,最终,沃达退出了印度市场,损失超过百亿美元。
尝到甜头的印度,罚起款来简直火力全开。
2009年,IBM被追索税款8.6亿美元,2013年,诺基亚被罚款3.6亿美元,2014年,三星集团也被罚了2.1亿美元……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更搞笑的是,印度罚款的借口简直千奇百怪。
比如,麦当劳被罚1.5亿美元,竟然是因为薯条里含有牛油,亵渎了印度教,而可口可乐被罚3亿美元,只是由于广告牌上出现青苔,“破坏了环境”。
这样五花八门的罚款理由,恐怕也只有印度人才能想得出。
正因如此,印度一直以营商环境恶劣著称,2020年,世界银行还将印度列入“最不适宜营商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近十年来,印度共有2000多家外企退出,占全部外商的六分之一,印度政府选择性执法、民间一致排外的大环境,已经成为各国外资的噩梦。
所以说,小米的遭遇并非偶然,在印度做生意,这样的结果几乎早已注定。
那么,面对重重困境,小米又做出了怎样的应对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