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是许多家庭近距离出行的选择,保有量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电动两轮、三轮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辆。但在方便之余,因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飞线”充电而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火灾隐患整治,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网传“7月电瓶车新规”:有些是假消息,但严格执法是真的。网传“7月电瓶车新规”:有些是假消息,但严格执法是真的丨快评_腾讯新闻 网传“7月电瓶车新规”:有些是假消息,但严格执法是真的丨快评 南方周末 | 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2023-07-01 19:01:05 发布于广东 临近7月,“电动车(电瓶车)新规7月1日起将实施”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上热传,引起很多争议。 其实,这里所提及的“新规”,实际上很多都早已有之,还有一些则是误解。 但是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成为网络热点,显示电动自行车管理涉及广大民众的利益,严格执法之余,相关规则也需要充分听取民意,慎重制定。
根据网络热传的消息,2023年7月1日起将实施电动自行车新规,电动自行车必须要带脚蹬,电池电压不能超过48V,最高时速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要上牌照,骑自行车要有驾照,要戴符合3C标准的头盔,过马路要下车推行,只能带一名小于12周岁的儿童,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允许骑电动车,不能飞线充电,不能在室内充电,等等。 一旦违反,就要罚款甚至扣车。
这些“新规定”引起一些人不满,有网民认为新规不懂民众的需求,是为了罚款而设的新规定。 还有人反问为何只查骑车而不查处卖超标车。
其实,这些消息真真假假,有些要求是真,但早已有之。 比如,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早在2019年4月15日起就已经实施了。 限速25公里/小时,车重不得超过55公斤,电池电压不得高于48V,电动机功率不得超过400瓦,必须要有脚踏功能,鞍座不得超过35厘米等规定,就是新国标的内容。 电动车新国标是强制性标准,也就是说,2019年4月15日之后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国标的要求,否则,就不能作为电动自行车上牌和使用。 超标的会被认定为机动车。
电动车不能飞线充电,不能上楼充电,也是早就有的规定。 这源自应急管理部制定、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该规定要求,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此后,不少省份又出台规定,将禁止充电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住宅在内的大多数室内场所。
而电动自行车要上牌,骑车要戴头盔,过马路要推行等要求,也不是即将施行的“新规”。 很多地方在几年前就要求电动自行车上牌,就连超标电动车也给了一定的宽限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上牌上路。 比如广州2021年11月底开始要求电动自行车上牌,对其中符合旧国标但不符合新国标的居民自用电动车给予一段过渡期,在2023年11月30日前可上路使用。
至于戴头盔,公安部2020年4月起开展的“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就要求骑乘电动自行车都要戴安全头盔。 不过,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骑乘摩托车要戴头盔,对骑电动自行车者没有要求,所以当时公安部要求对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只劝导不处罚。 但一些地方通过地方性法规,强制要求骑乘电动自行车要戴头盔。 这些地方的交警就可以对不戴头盔者进行处罚。 不过,这些地方性法规,通常也都早就开始实施了。 比如《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就是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而真正从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两个新国标,是电动自行车充电器新国标和头盔新国标。 这两个新国标都是强制性标准,目的是让电动车充电、骑行更加安全。 2023年7月1日之后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和头盔,都必须符合新国标要求。 但是,这只是对生产销售环节的要求,并不意味着民众以前购买的不合规充电器和头盔都不能用了。 此前购买的充电器即使不符合新国标的规定,因为涉及与原有车辆电池的接口问题,也不可能改了。 不过头盔还是尽量换新国标的,毕竟会更安全。
而骑电动车需要有驾照,则是假消息。 电动自行车还是按照非机动车管理电动自行车还是按照非机动车管理,不需要有驾照。 不过,骑电动自行车也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 这些都是为了保障骑车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一些地方也出台了针对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处罚规定,比如《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就规定了骑电动自行车违反交通规则的罚款额度,最高可达500元。
如何平衡好这两方面的利益呢? 首先,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和标准化。 要严格执行新国标,杜绝超标、劣质、假冒伪劣等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家的监督检查和惩罚力度,对违法违规者依法从重处罚。 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让消费者认识到购买合格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使用环节的管理和服务。 要合理划分电动自行车与其他交通工具之间的道路空间,保障各类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和畅通。 要建立完善的电动自行车登记、牌照、保险等制度,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行为。 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交通安全教育和执法,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要建设完善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等公共设施,解决民众的停放、充电等实际困难。
最后,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则的科学制定和民主参与。 要充分调查研究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现状和需求,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特点和民众意愿的管理规则。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民众的合理诉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要及时公布和解释管理规则的内容和依据,增强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要及时收集和反馈管理规则的执行效果和问题,不断完善和调整管理规则。
总之,电动自行车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涉及到公共安全、交通秩序、民生福祉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同时,也要尊重民众的出行需求和选择,不能寒了老百姓的心。 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动自行车成为城市出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终究美好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